這個年初一,我4:30am在吃齋菜
話說每年年初一,我家都會在早上一同食齋。
適逢今年哥哥卻於初一也要返工,正當我想這年可能再守不了這傳統時,母親說:「你哥哥4:50am就要出門口,所以我地4:30am食齋呀。」
因為太過佩服母親的想法,也訝異於她的堅持,我反倒失笑起來,完全沒有躁底。
母親實在瘋狂得相當可愛。
就這樣,我們一家人,於大年初一天未光時起身疏洗,齊齊圍坐枱上食不知該稱為宵夜還是早餐的齋菜。
近年常常聽到:「今年新年愈黎愈無氣氛。」
那與街上的裝飾沒有關係,也與政府放不放煙花沒有關係。
有關係的是我們這一代。
新世代愈來愈「開放」,愈來愈「百無禁忌」,也愈來愈擁有太多。
我們把節日過得和平日一樣:不再等新年才著新衫,不再於年廿八洗邋遢、不再於年三十才吃團年飯,也不再於初一不沖涼不洗頭……
我們不再被拘束於節日之中,於是我們也失去了節日。
節日和平日的界線被模糊掉,屬於新年的氣氛也一併消散。
中化的時候,其中一個討論的課題是:「慎終追遠」已經過時,網上祭祀已可取代,你認同嗎?
認同者會提出諸如認清行動背後的含意,於墓前/壇前真人或在網上虛擬祭祀並非重點,關鍵是對於先人是否有敬畏之心,否則淪為行禮如儀也無甚意思。
不認同者自會搬出傳統的重要性,身體力行本身有著其意義,絕非單於虛擬如此簡化了事可比。正是當中的繁複,體驗出對先人的思念與尊重。
考試的時候想要獲取高分,老師的建議是盡量不要持中立態度,選定一個立場,再好好闡述已足夠,因為考試爭分奪秒,一旦處理不好,容易予人牆頭草,搖擺不定的感覺,是大忌。
那陣時,我選的是認同,懶多角度抽絲剝繭地說出「慎終追遠」的真義。
——–
如今已擺脫學生囚牢的我,毋須再考慮種種規則,可以好好思考事情。
人愈大,失去的事情愈多。
不再如往日般撇脫,覺得舊日舊物過去了便算。
二十六歲之前,我讀不懂文學作家的鄉愁,也不明白甚麼是本土文化,只覺得人珍惜所擁有的,活在當下已經足夠。
(因而當年參與雨革,也非出於愛香港,只是憤慨公義不得彰顯。)
二十六歲以後,時間留下了痕跡,漸漸開始明白甚麼叫「喜歡這片土地」,也開始害怕舊日的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消逝。
食齋菜的時後我想,如果有一日母親離開了世界,我們還會有人堅持傳統嗎?
不會。
我們沒有這樣的心思。
假設現在我有下一代,我也不會教導他「嗱,你年初一唔准沖涼洗頭,年三十點都要返黎食飯……」
這不是我們這一代的傳統,也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保持衛生,自己覺得舒服自在;老細要加班我都無法,年廿九齊人就年廿九食啦才是我們的寫照。
逝去之事終必逝去,我從以前已經明白。
但我卻開始對舊人舊物眷戀起來。
今年我仍舊於年三十晚貼揮春,我甚至在睡覺時把壓歲錢放在枕頭下。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請大家嚴守傳統。
像母親也懂適時放寬,雖然年初一,也讓工作辛苦的哥哥能沖個靚涼。
失去父親的一兩年後,親戚不再來拜年。
所以當大家在苦思要如何應付犀利的親戚時,我家非常寧靜。
有一天當我們失去了母親,大概可能連那一丁點的「新年氣氛」也終將失去吧。
以前,對於母親在節日之中諸多要求,我會在心裡不滿卻礙於強權之下不敢發聲;現在,我仍然不做任何反抗,我開始珍惜那些規矩,因為那些規矩全因爲她猶在而變得有意義。
是的,如果你follow了我的page很久很久的話,你會知道我是多麼憎恨母親,隨著她每一次發癲現在仍會「嘭嘭嘭」在我的心內大爆發;然而愛也在每天累積,在我長大了獲得自由拉遠彼此距離以後,我發覺年年月月日日的相處並沒有白過。
一如那些節日中的傳統,久了便產生感情。
祝願大家都能置身於傳統又美好的新年:)
新春快樂!
Follow 爾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