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的《如此我信》之一道問題兩種答案(二)
信仰之中,有一道問題我很喜歡問。
「上帝上帝,祢為什麼造人?」
我在書中曾問過老師(〈寫給你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CH.16)。
我問,並不因為覺得上帝明知人後來會墮落然後被痛苦折磨,為何仍要創造人如此殘忍。
我單純的,只是因為自懂事而來,從未曾因爲自己存在而感謝過上帝。
比起半死不活,或活於貧困之中,當然我為我能健康地活著而感恩,這實在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但我希望讀者能明白「存在」與「活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已經存在,我會盡所能活得最好。
老師在書中的回覆是他在德國六年的神學研究裡,明白了多一點「上帝愛我」這句話的意思。以及說到從神學的角度來說,在問「上帝為甚麼造人?」之前,更先存在的是「上帝為甚麼是人?」(詳情請看書吧)
因為我對上帝並沒有老師那麼多好感。
我想老師難以理解我心中的糾結,一如我無法代入他信仰的堅定。
現在的我卻能明白,這樣的差異並非緣於信仰的高低或敬虔的程度。
那只是因爲我們要走的信仰之路不一樣,
或許也代表了我們經歷了上帝不一樣的介入。
在Gunton的世界裡,他也有關於上帝為何造人的解答。
但在此前,我們先要理解Gunton如何理解上帝創造世界這回事。
Gunton與傳統的說法「上帝只是命令世界形成『是/有』(Be)」稍有不同,Gunton指出在創世記之中,上帝沒有說「是/有」,而是說「要有」(let there be),在命令和被創立的存有(being)之間維持一種平衡。
簡單來說即是上帝創造萬物以後,容讓被造之物自行發展與成長。
Gunton引巴特(Karl Barth)稱這是「上帝的忍耐」。
「時間是上帝阻止一切事物即時發生的方法。」(佚名)
我說這樣理解時間很浪漫呢。
K問如果即時形成了會怎麼樣?為甚麼不可以立即有?為什麼必須等待?
我思考了,卻無法得出答案。
因為現實之中我從未曾經歷過說有就有的情況。
我分不出在立即與等待之間,是否必須經過時間才能更美好?
又,假如是上帝,無論哪種方式都能得出完美的創造吧。
或者還是老掉牙的答案:「因為上帝不希望自己玩哂,祂希望我們也參與其中呀。」
希望我們用自己的意志創造、選擇。
希望植物雖然同一品種,但也能長出不同的樣子。
大概上帝沒有強逼症吧,祂不需要所有事物一式一樣。
(所以教會不要制造倒模的信徒喇,信徒不一定就要溫柔也可以是火爆的信徒吧)
不,也許祂有強逼症,祂希望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樣子,不要像機械人般只懂跟隨程式。
雖然如此,但這並不代表上帝任我們為所欲為,喜歡長成怎樣就怎樣。
Gunton相信上帝創造以後,一直參與在世界當中,進行著護佑的工作。
所謂護佑,就是上帝一直引領著世界前往正確的路向。
基於世界無法直接接觸上帝,因而上帝透過不同的中介者(mediators)完成此事。
而人便是其中的中介者之一。
所以假使我們要問:「上帝上帝,祢為什麼要造人?」
用Gunton的說法就是:「人類被造是為了邁向完善,因此整個受造界也以另一種邁向完善,整個受造界部分地是透過人類這行動者的活動而完成的。」
不要誤會,Gunton的說法與老師的說法並沒有存著矛盾啊。
兩者並不衝突,Gunton在書中更未曾否認過上帝愛人。
並且同時很符合教會所講的我們要找出屬於自己的使命/召命。
一樣的問題,卻有兩種答法。
因為彼此的角度和重點不一樣啊。
答案可以不一樣。
甚至問題其實也不一樣。
即使一模一樣字眼的問題,我問和你問,當中是存在著歧義的。
因為呀,我們都在經歷著不同的人生。
我們所追求的,是不一樣的。
我們要的答案不一樣。
信仰不必都一樣。
題外話,了解完Gunton的看法後,若對於自己的存在仍有所不滿的朋友,不該問「上帝為何造人」,而要改做「上帝為何創造世界」了啊。
不知道讀完整本〈如此我信〉會不會找到答案呢。
———————————————————
〈不容易的《如此我信》之放下自己(一)〉: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tellercharis/photos/a.1523358047941730.1073741828.1523331231277745/2082203562057173/?type=3&theater
———————
Follow 爾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