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 事與願違的改編

《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編按:《煙花 應該和誰看》)原作是岩井俊二於1993所拍的電視劇,是其嶄露鋒芒一作。憑著細緻的情感描寫,以及唯美拍攝風格,岩井被賞識而有機會執導電影作品,其後陸續拍出《Love Letter》、《All About Lily Chou-Chou》等名作。

今次動畫改編,上映前聲勢浩大,但播出後評價兩極化,票房遠不如預期。我在觀畢後可以蓋棺定論:電影製作組加入不少新元素,試圖減去舊作痕跡;然而兩者沒法適當融和,以致主題模糊、雜亂,就觀賞體驗來說非常差。以下將解析是次改編何以失敗,不喜者請自行迴避。

1. 不符合年齡的角色舉動、心理
原作設定角色為小學生,而劇場版將年齡調整至中學生。這決定無疑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畢竟將小學生改為中學生,更容易把這作包裝成青春愛情作品。這種做法我並不反對,可是製作組只是單純把搬背景到中學,人物行為、想法依舊和原作相若,於是角色難免顯得過份幼稚。

比如男主角朋友對班主任sex harass,繼而引起騷動,其後似乎沒受到任何處分,就讓觀眾看得尷尬。或許這是用來調節氣氛的稍微誇張成分;但接下來發展到嚴肅劇情,依然沒有絲毫改進。

男主角通篇思考單純,做事幾乎不經考慮,到故事結尾似乎沒多大成長。他覺得現實不如意,丟出玻璃球以求改變結果。雖然已是慣常S/L系套路,但由於缺乏心理描寫和權衡後果,看起來更像小孩子耍扭擰。

類似問題在男二身上更為嚴重,他向女主角爽約,與其說是重視與男主角的友情,還不如是小學雞般的虛榮感。後面劇情他發現男女主約會時所展露的醋意和執念,只令觀眾感無奈。男二在原作表現恰如其分,在這裡卻叫人同情不起來,成了純粹推進情節的平面角色。

塑造得稍好只有女主角,她的形象繼承自原作既有的成熟感,較能表現出青春期反叛、渴望獨立、尋求認同感的特質。

或有人反駁,角色不成熟是他們自身個性的表現,乃出身小鄉鎮的純粹特質。但既然製作組刻意作出年齡改動,就必須考慮到中學時期的性格特徵。否則如此改動,實在沒有道理。

2. 強加SF元素,但說服力不足
片名寫作《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但實際上煙花是圓是扁,對角色無關緊張要,這不過是故事的導火線,卻不是重點。新作動畫拔高了該設定,以煙花的圓扁、或不同形狀暗示平行世界的轉換。Time loop題材發展已久,除非有獨到之處,不然只落於陳套。而新作動畫在SF方面表現只能說勉強合格。在故事中男二指出煙花是圓(A世界)或扁(B世界),但實際上觀眾早已明瞭主角回溯過去這一事實,如此解說完全營造不了懸疑感,甚至多此一舉。倒不如補充別的細節。

SF作品趣味除了其想像力直接刺激讀者,當角色意識自己處於「獨特世界觀」,他們的反應、抉擇也是一大看點,不少作品更藉此引出哲學觀念。《煙花》主角在得悉玻璃球可令他回到過去後,表現平淡:一下子便接受現實,理所當然般使用球體功能;這不符合觀眾期望,因此無法留下深刻印象。

問題不止於此,動畫中S/L與原作有著結構性不同:原作僅有兩種可能性,比賽中受傷或是沒受傷;動畫中除初始世界外,擴展至三種或以上結局(比賽中沒有受傷、成功躲避女主後父一擊、在火車上沒被男二等人發現、也許還包括玻璃球炸毀後所返回的「現實」世界)。為了將一部45分鐘原著填補至90分鐘,加插原創劇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惜製作組以為改編只涉及長度問題,卻忽略兩者結構根本性分別,甚至歪曲了本來主題。

S/L設定是一大敗筆。原作裡男主角受傷並輸掉比賽,最後只能眼睜睜女主被母親強行帶走。他感到無能為力、悔恨,因而強烈渴望另一種可能性,就是贏了比賽的世界。這畢竟只是想像,男主角沒有甚麼回溯或穿越能力。但這並不代表故事否定B世界真確性;A世界不過是敘述在前,兩者之間卻無邏輯關係,兩個世界都是諸多世界的可能性之一,都為真實。

但動畫增加了玻璃球,表明男主角通過投擲玻璃球,有意識地改變結果。如此一來,故事再不是敘述並行、不相干的平行世界,而是有前後因果的世界。動畫製作組採取和原作不同方向:故事直指其他世界的虛假,起初是透過煙花形狀,到後來男女主角都承認這一點;只是他們想私奔的執念太強,情願繼續這種假象。直到玻璃球碎裂,狂歡節不得已要結束;但結尾顯示男主缺席課堂,所以一切還在未知之數。動畫中強烈情緒和原作中點到即止的情感迴然不同。假若能確立出兩者之間對比,應是不錯的嘗試,但是製作組白白浪費了。

最大問題是主角在S/L之間的所作所為難以勾起觀眾共鳴。動畫設定下,主角記起上一迴圈所作的錯誤選擇,從而避免進入bad end,但這種改變既無深切覺悟、更無付出任何努力。出色的time loop作品大多著墨於角色經歷S/L後的反思,因為這正是觸動觀眾的地方。《煙花》動畫改變歷史卻來得極為輕易。打個比喻,一般time loop作品像是一個學生在考試中受挫,因而發奮求學,最後獲取好成績;《煙花》卻是成績不好,直接作弊,簡單、快捷!這般金手指操作,也難怪觀眾難以投入。

3. 定位愛情作品,導致主題失焦
前文提到製作方把煙花定位為愛情動畫,是基於宣傳策略,但在這裏我懷疑這決定是否正確。岩井憑《 Love Letter》風靡亞洲,靠的是故事細膩情感; 但愛情只是岩井作品眾多元素之一,比如在《All About Lily Chou-Chou》、《花とアリス》都不是首要話題。 而煙花原作則算不上一般的純愛電影,內裡沒有描寫愛情萌生的過程, 而是對異性朦朧的好感、或初戀的憧憬。故事最後女主還是搬家了,男主角戀情未曾開始便告失敗,但煙花一夜的經歷想必成為他美好回憶。這段清澀情感,對小學生來說是恰到好處。

動畫中則是男女主角互訴好感,希望兩人共處的一夜永遠延續下去。 這是個大膽處理,但和之前所說一樣,並不成功。原創部分欠缺充分的理由和細節,不足以支撐兩人的戀情。或許如某些觀眾指出,女主角只是隨意找一人和她私奔,以逃離搬家的命運。如此處理必然無法討好大眾。

4. 製作公司濫加個人風格,畫面崩壞
前面提到的都是些劇本問題,事實上製作公司的演出及風格上缺失不比上述少。Shaft是以新房昭之為首的動畫公司,一向充斥強烈的個人風格。大量不尋常慢鏡頭、無意義地以多角度拍攝人物面貌、過度濫用特效演出,這演出風格明顯與岩井寫實風格不配合,完全成了Shaft的個人show。衝著對原作喜愛而入場的觀眾想必感到兀突及不滿, 因此無可避免給予差評。

撇除主觀因素,電影製作上亦有很多不容置疑的短板,例如畫質以現今劇場版水準說來普普通通,而且人物頻頻崩壞,發行商卻以《你的名字》 作為對比宣傳,簡直自取滅亡。

5. 過多無關細節,主角演技拙劣,令觀眾頻繁出戲
最後,作品有不少無謂、意義不明的情節:女主角忽然說自己想當明星並唱起歌,又加插公主王子的幻想,但後面沒有任何相關描寫;男二在燈塔找到男女主,一怒之下把他推下高塔,這些情節都令觀眾摸不著頭腦。

另外男女主聲優表現令人失望,使人難以投入。這一點已有很多網友討論過,我就不再覆述。

《煙花》上映前看似擁有諸多成功要素,結果卻遭滑鐵盧,原因是對原作未作充分了解,貿然再建構故事。動畫一些顯然易見的缺點,幾乎全出於原創部分。相反原作優點在動畫並未保留,甚至主題都大為不同。這次改編極其量只能說是借用背景的同人作。

在失去原作fans支持下,動畫又慘成Shaft奇獨風格的試驗品,主流觀眾根本不會受落。製作上幾乎沒有值得稱道的要素(大概只有音樂),《煙花》注定受觀眾冷待。

高人指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