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以後後遺症(上)
從來沒有人跟我講去交流的後遺症。
從外國回來之後,突然發現很多很多的改變。其實exchange就好像宇宙橫來一道鴻溝,突然間就隔開了原來相熟的朋友,而體驗過的人和一直在港的人也好像隔了一層膜。
很多人都說,回港後最大的困難,莫過於要重新適應香港。香港的空氣原來又臭又悶又侷,香港的街道果然又吵又擠又窄。重回到激烈的競爭環境,原來也需要喚醒自己已經悠然沉睡了很久的鬥志和勤奮,不能再懶散,也不能總想著旅行。
但是這些,拜托,其實跟本不算甚麼……
隔了好久沒見,重見朋友的時候,朋友問:「點呀?Exchange 係咪好好玩?去左邊度旅行?有無豔遇?」忽然之間,腦裡閃過了很多很多那些無窮的記憶。我有很多想說,無數的話哽在喉嚨,但是卻尋不到話頭,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因為我想起在那些外國朋友是那麼不一樣,想起在那邊看到的夜晚有許多星星,想起在旅行時自己做過的無盡蠢事,想起自己遇到的幾個爆笑港人,想起自己一路上跌跌碰碰的漸漸改變,想起自己在夜裡獨自迷路,想起自己深夜時分掛念遠方的朋友……
最後卻只能化成一聲嘆喟:「哈哈,好好玩,好正,啲野好好食!」
朋友說:「唉呀,好羨慕你呀!野食又正,又可以周圍旅行,仲唔洗讀書添!」
這一刻,不容反駁。我只好淡淡的笑,卻想起這並不是像想的那麼美好。除了一邊啃面包一邊省錢時,是可以吃好西,但是很快就開始想念,那些街邊的魚蛋,學校的Canteen,美味的住家飯。的確是可以四處旅行,但是頻密的旅行,其實並不能帶來愉悅,反之只有長居在外的疲累,以及失去了那種特別、珍貴的意義。在計劃完後,已經彷如去過一遍了似的,累透了。即使在一個接一個地去,也只有行屍走肉的軀體,往往令人懷疑,其實旅行的意義,並非「襯exchange 去哂想去的地方」。最令人無奈的,應該是那不用念書的假設了。
但是,這些話只能想,卻是說不出的。因為並沒有相同的經歷和體驗,別人並不能理解。他們或會笑說:「咪扮野啦!我地想旅行都唔得!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呀!」當然,他們也會樂意聽你說更多,但是轉念一想,一切都過去了,你也再不能回到那時看著星空想念朋友的時刻,也不能回憶那種深夜獨自在荒郊步行的驚懼,也不能回到狂奔到車站差點上不了火車的一剎。而一切再被你重提時,卻又顯得多麼可笑,多麼奇怪,多麼不值一談。即使他們願意聽,但是無法感受,也只能給你一兩句回應。的確,很多很多,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那還說甚麼呢…… 還是略說那種異國男女風情、購物美食等人們都愛聽的。
也總有朋友真切的問:「Exchange 好唔好玩?」 那種感覺,就如死了之後,有人問我:「這一輩子,過得怎樣?」我怎麼會回答,如此艱巨的問題。我只想到這樣說:當你也去exchange 之後,你便會明白了。一本書,不自己讀過,誰能給你介定它的價值?無論我說得多好,你不親身讀過,也不會體會到這本書的美妙難言之處。
在很多人眼中(也在我眼中),Exchange 的確很美好。只是不一定所有人了解,在facebook 跟ig 很多風光美食旅行照的背後,或許那是一個有不幸經歷的、或者間中覺得寂寞的、有時忙著念書的、其實大部份日子在啃面包x果醬的、沒有把所有辛酸和美妙告訴你的靈魂。
[post_ender]
Follow 爾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