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已講了十遍 都未疲倦:何韻詩《十八相送》

說了有關粵語歌的傷心事,粵語歌當然不是只有傷心事可以說。

歌詞不是只能寫失意事,歌也不是只能夠發發哀音。先天上悲傷事的共鳴要比快樂事來的強烈也是有的。這是「我再也不用撰寫詩篇,因為我們已經在詩裡面…」的道理。

快樂的時候,通常都是在一個與他人共享的空間裡發生;悲傷的時候,周身世界小的只容得下自身,歌詞裡的世界也會因你的情緒導向而縮小範圍。彷彿歌是為你而寫的,彷彿作詞人知道你的故事一樣。

但快樂也有盲目的時候,正如我覺得悲傷總是帶有盲目的成分。我們被傷感的氣氛壓的低低的;同樣被一時的興奮高高的烘托起來。

盲目也是一個小小空間,像悲傷的情緒一樣,太快樂無法招架,你就活在你自己的世界裡。

 

《十八相送》是一首可愛的歌曲,細細地描繪了戀愛前兆,曖昧空氣瀰漫你們所在的整間店、整條街、整座城市。你被那樣甜美的空氣簇擁著,對方明明離你一個肩寬的距離,你的步伐卻顛顛倒倒,不時撞到對方的肩頭。

這對平常謹慎自持的你很不尋常,你不懂今天怎麼好像不太會走路了?一直撞到人。說話也說不清楚,不是打結,就是腦袋常常放空。唯一做得好的事,就是兩眼直愣愣的盯著對方每一個身影。

「好似沒戀愛過。」心裡跑出這句,自己都掌不住笑了。

 

長橋行過 截停夜車 突然又想 一起坐船
航程完結 蕩回岸邊 又尋藉口 拖多半天
話長路短 走到那邊 又不想告別 再送遠點
在站前路邊 應該卻步了 還要坐進咖啡店

  

和你約定好見面那天,我的習慣總是先在腦海裡勾勒好地圖。

該去哪裡吃飯?定位了沒有?要約在哪個出口?是哪個捷運站最近啊?你會早到,還是晚到?要不要送你回家?最多送到哪裡?這條路線可以剛好順路和你一起散步回家嗎?……

我可以在夜裡,逐一把所有細節在腦海演練一遍。即將和你見面的興奮和睡前思慮過度常常導致一場失眠。

睡不著,索性想想你的生日是什麼時候?要不要乾脆一起慶祝?怎麼準備驚喜?……

一經思索,曖昧的甜美泡泡足以取代一夜好眠的美好夢境。

「因為我已經在夢裡面。」想到這,已經半夜,你安然進入黑甜之鄉。
情感把我們從一個隨便什麼都可以的一個人,升級為體貼周到的情人。要求完美的個性從事業場上拿下來,你可以把每次見面搞得都像電影一樣精采。你忍不住一定要這樣規畫著一切細節,儘管每次見面很多場「戲份」都被你自動卡掉了,沒辦法,有他在的地方,你根本空白的無法思考。

 

請准我護送 多十餘步 終點再三推遠
再會已講了十遍 都未疲倦 只嫌夜晚太短
回家這路線 好像情話 轉完還在轉
肯不兜圈 一早到了
何以 和你始終 兜兜轉

 

童年的時候,每次和母親去臺北找阿姨逛街、吃飯,每當要回家,我們姊妹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十八相送」。我們要跟在場每一位家人親親抱抱,要講再見,要講幾句「要乖」,要答應幾次「會乖」,要忍住淚不要掉下來。儘管現在回想起來都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要回家總是要哭一遍。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billy1125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billy1125

車門關上,車窗隨即搖下,隔著窗戶再摸摸頭髮,搖搖手,車子開了,再回頭,一邊對著窗子大喊再見,一邊要目送到轉過巷子看不見為止。

就算是走路,也要不時回頭看,或索性倒著走,嘴裡一直嘟囔著「再見,再見!要乖…」。從小就是這樣容易捨不得的人,一直到現在,在車站送你,送朋友,我都還是要行擁抱禮後,目送你們離開,直到我的角度再麼喬都看不到已經登上手扶梯的你們為止。才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樣,心滿意足的回家。

那天趁捷運還沒到站前,我要先下車,因為有點捨不得而抓不準道別節奏,提前兩站開始和你說些別後的話,但兩站的空白也真是長,說完還有一站,又沒抓好,兩站之內我和你說了三次再見。

最後一次是臨下車前,我輕拍你的肩膀,看了你一眼,小聲說了再見,隨即被人潮簇擁出了車門。走到車門旁的人少處,我再次回頭,透過車窗看看靠在隔板上的你,你也正往我這邊看,點點頭,笑一笑,我走了。

那天後來你傳簡訊給我,說今天我離開的時候你突然很捨不得。我說,難怪回頭瞥見你眼角有淚。隨即笑笑,改口,我看你是因為捨不得今天那場封箱戲裡的主角吧!你堅決地說,「不是的,是因為你。」

那時我才明白,原來你也已經開始捨不得我。

 

明明完了 別離在即 突然又想 不需要完
如何留你 尚能望天 密雲夜空 等出雨點
經過士多 走過戲院 又不想告別 再送遠點
在大門入口 告別難避免
才說漏了背包 又原路 巡十遍
幾多個藉口 也仍然未夠 終點也是終點

 

那年去香港你來接我。在去之前,我就一直在想香港是一個適合十八相送的地方。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seeminglee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seeminglee

問題四天三夜的自由行行程,實在很難有十八相送的愜意和不確定。我們一起規劃路線,接下來就是你帶我走,好多好多景點,好多好多食店。有時我走前面拍照,有時相機你揹著,幫我記錄玩樂身影。

我們一起去看大佛,一起爬到頂層寺廟探望梅姑。買了船票出海,寄望與海豚不期而遇,說也奇怪,像港片裡的歡樂奇蹟一樣,一出海,我們幸運看到好多隻海豚,甚至有粉紅色瀕臨絕種的香港特有種。後來我問很多當地人,包括你,都說以前從沒見過。我私心把這份天外奇蹟,歸功於你。

海邊漁村的烤魷魚,用炭火微烤,我們在旁等了十分鐘,陣陣魷魚香飄來,陽光慵懶地貼伏於我們的髮梢和頸肩。烤好的魷魚被放在復古褐色紙袋裡,我們邊沿著擺滿魚貨的小街走,邊撕著分食。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marcelekkel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marcelekkel

看到路邊有賣糖水的店,跑到店內冷氣最強的位置坐下,一人點了一碗涼粉。涼粉類似仙草的味道,不甜,偷偷拿了桌上為加在豆花裡而擺置的紅糖,一匙一匙往碗裡猛加。邊吃邊偷著眼觀察老闆娘,再看著對方抿著嘴像小孩一樣偷笑。

那幾天晚上,吃飽飯,我們就找一家糖水店吃各式各樣的糖水。標準的觀光客模式,沒吃過就叫來吃吃看。從菜單上找有趣的菜名、看不懂的字,然後央求你解釋。東西上來,我們埋頭吃的津津有味,你就點一杯飲料,和我們講講過去旅行的經驗,還有在香港的生活。

晚上十點我們還在漫無目的地閒晃著,一出了門,沒了門禁,自然就鬆懈下來,慢慢地逛,路邊一攤一攤逛過去,試試帽子啊,翻翻雜貨,再去路邊雪糕車,用八達通買支雪糕吃。這台雪糕車是最早最復古的那種風格,你堅持要找到這種最早的雪糕車才讓我買來吃。我們就沿街一直找。

危險的地區,你低聲提醒該是回飯店的時刻了,看到搞怪的太陽眼鏡,卻笑著支持我把它買下來。路邊有粵語標語的搞笑恤衫,我一件件瞅著,問你緣故,笑著買了三件分送親友。

你母親人很好,熱情的招呼我們上茶樓,我們晚到,一來,就看到桌上已滿滿一桌點心。一坐下就堆滿我的盤子,邊招呼著倒茶、加點。我們被這樣的盛情寵壞了,一逕大口吃喝,一邊道謝,好不滿足。

你和你的家人一樣,骨子裡有超能力一般的熱情體貼。

 

那幾天,早上七點,不管昨晚多晚才安歇,你一定會準時按響我們房間的門鈴,來接我們去吃茶餐廳。我們共同眷戀著凍檸茶,在香港的日子,天天都喝,看到就喝。茶餐廳也是什麼都有,我們也就什麼都叫來分著吃。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Kansir

cc photo via flickr user Kansir

那原本在台灣怕胖不敢吃的冰火菠蘿油啊、酥皮蛋塔啊,通通進了肚子裡。還好每天早七晚十一的步行行程,並沒有讓我們因此臃腫起來。這是四天香港行爽快、快活的一大成就。

隨便回想就是一卡車的細節。這也是我鍾愛香港的原因。因為這個城市有你,而你讓這個城市之於我,多了這麼多無可抹滅的深刻記憶,藏在內心深處,隨便掬一把,都是永久恆溫的情感溫度。

 

拖這樣遠 都未情願 親口說改天見
你大概知約會這 曖昧同伴 甜蜜卻不自然
回家這路線 只是緣份 某條延續線
兜多幾圈 終於會斷
這雙愛侶 差一點 卻未算

 

機場大廳裡,大大的離港兩個字。央求你在離港兩個大字錢幫我們合照。我們故意演了抹淚的姿勢,表示捨不得。

飛機還沒來,行李放上行李車,你已陪伴我們四天,精神明顯有些疲累,儘管你不擅長表達情感,看你厭厭的,我想你多少也捨不得道別。

臨要入關,換我們堅持送你才肯走。於是你被我們送到前往出口的扶梯處,停下,輪流給你一個緊緊大大的擁抱。然後目送你乘上手扶梯。我又是一路回頭,直到再看不見你的身影。

長大後,漸漸明白「再見」和「ByeBye」畢竟不同。

 

中國語彙的深意恐怕不是外來語能夠到達。於是,有時我有意識的、無意識的、刻意要講好幾次「再見」,是因為相信這樣我們就能再見。確保再見的可能。又唯恐太慎重的告別反而像一種預言,於是又故作輕鬆的美式作風,高高興興、草率地說了「ByeBye」,像是將情感放輕一點,上帝會因為這份自然而讓我們輕輕鬆鬆地一直見下去。

《十八相送》的伏筆到末,快快樂樂的護送到一段落,原來也是一場無言的結局。

 

回家這路線 只是緣份 某條延續線
兜多幾圈 終於會斷
這雙愛侶 差一點 卻未算

 

緣分這條線還是會斷的,曖昧同伴與愛侶還是差那麼一點,不算數。被這結尾伏線一語驚醒,不如輕鬆看待這首可愛的歌曲,也輕鬆面對這樣的關係。

至少我陪你,你陪我,兜多幾圈,兩情相悅,也算有緣分。這世上能好好說再見的都是好緣份。

所以,我寧願解讀這是我們的故事待續,非結局。

 

安愽

生在90年代,活在80年代。正嘗試以文藝永久保鮮記憶細節。長期致力於念舊,以不想長大為最高指導原則。

More Posts - Website

高人指點

comments